厦门市集美区杏林南路60号厂房 18803009310 geological@att.net

公司新闻

东胜街头的这些“家伙什儿”,你还有印象吗?

2025-09-28
从六七十年代最初“驾、驾”吆喝的毛驴车,到后来奉为“宝疙瘩”的蹦蹦车;
从八十年代的130自卸翻斗车到九十年代的142翻斗车,到21世纪的今天使用的全自动化垃圾压缩车;

从人工扫街的业务队到机械化操作的机械化车队;

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优。

70年来,东胜环卫事业“设备”的更新换代,不仅解放了更多环卫工人的人力物力,提升了城市卫生水平,也见证了东胜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

01 六七十年代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六七十年代东胜清扫卫生的组织叫清洁队,主要职责就是扫大街和掏厕所。那时没有任何机械化清运工具,马车或毛驴车唱主角。为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驴或马的尾巴下面吊着个粪袋子,“驾、驾”的吆喝声时常响彻小城上空。

02 八十年代

一九八零年,机械化工具“蹦蹦车”隆重登场了。所谓“蹦蹦车”其实就是柴油四轮车。因它一上路就“通通”直响,又“咚咚”地跳个不停,碰上凹凸不平的路,一颠一颠,一晃一晃,震得人的身体一起一落,摇摇摆摆,所以取名蹦蹦车。“蹦蹦车比畜力车效率高多了。跑得快,能拉的垃圾多”。自此,三辆蹦蹦车不用吃喝,不用拉撒,成了清洁队里的“宝疙瘩”。

一九八五年两台解放牌的130翻斗自卸车隆重登场了。加上原来的几辆蹦蹦车,清洁队总算实现了“初级机械化”。环卫工人也增加至77人。

03 九十年代

加拿大预测

一九九五年年底,大翻斗车增加到20台,装载机有6台,再加上吸粪车等,全局里的机械增加到100台,“蹦蹦车”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情况彻底得到改变。

04 21世纪

时光的车轮驶入了新世纪,随着东胜区环卫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便于管理,2002年区环卫局专门成立了机械化作业队。

这一年,从部队转业的黄志国被分配到区环境卫生事业局机械化队工作。

“2002年,我刚来参加工作时,使用的是农用福田车。那时候,4个人,从早晨4点半工作到中午12点半,工作八个小时能拉运3车垃圾,每车能装两三吨,大部分是靠人工铲运,完成一天的工作后,整个人又脏又累。而且,福田车封闭不好,漏污水、撒垃圾,极易造成二次污染。”

——区环境卫生事业局机械化作业一队队长 黄志国

2007年,东胜区开始了创城、创卫的工作。按照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和要求,街区生活垃圾全部实行压缩车定点收集,密闭化运输,全程垃圾不落地。此时,区环境卫生局的垃圾载运车全部换成了能自装自卸的自动化一体式压缩车。自动化一体式垃圾压缩车,通过挂桶翻转操作,作业自动化,垃圾收集方式简便、高效。同时,通过把垃圾挤入车厢并压实和推卸,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厢,解决了垃圾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的问题。

东胜街头的这些“家伙什儿”,你还有印象吗?

“过去4个人工作8个小时,现在3个人从早晨4:30到8:30就完成了工作,一天装两车,一车装12吨,全部自动化操作,垃圾全程不沾手,并且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

——黄志国

“2005年,东胜城区多为旱厕,水厕只有十余座,现在增加到327座;2005年,城区内多为各类敞开式垃圾收集容器,城区垃圾压缩站和密闭垃圾收集站几乎为零,现在增加到360座。生产用车180多辆,有先进的洗扫车、洒水车、自动化一体式压缩车、除雪车等。”

——区环卫局办公室主任 刘秀玲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设备如何更替,一代又一代的环卫工人70年如一日,为了不影响市民的出行、生活,环卫工人的上班时间从未改变。

“我们的工人每天早晨4:30准时到单位,开始到各自的片区清理垃圾。数十年如一日,我们上班的时间永远在天刚蒙蒙亮的清晨。”

——黄志国

(记者:李扬 孙佳暄)

来源:东胜发布